廣西戴氏教育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時間:2021-05-01 02:28:19 點擊:3次
小編對于楊絳先生的記憶仍然是2016年5月25日那天,從新聞上得知她逝世的消息時,心里無限地惋惜和傷感,楊絳先生在文革時期曾經(jīng)被紅衛(wèi)軍拉到批斗會上,被剃成陰陽頭,后來接連自己的丈夫和女兒都相繼離開了她,生活給了她那么多的磨難,到底是一個怎樣堅強的心靈支撐著這個偉大的教授度過艱難的時光?
曾經(jīng)有這么一個家庭:父親是著名的文學家,留學英倫,著作等身;母親,來自書香門第,筆下劇本、小說、譯作無數(shù);而他們的女兒,也是一位博學多才的教授。一家三口的生活有笑有淚,溫馨爛漫。后來楊絳先生寫下了《我們仨》,紀念她的家,紀念那些快樂而又艱難,充滿了愛的家庭生活。
今日佳句
我們這個家,很樸素;我們?nèi)齻€人,很單純。我們與世無求,與人無爭,只求相聚在一起,相守在一起,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。 ——楊絳《我們仨》
《我們仨》這個短小而又樸實的題目,與內(nèi)容別無二致。這是楊絳先生的家庭回憶錄,一共有三個部分,寫在在女兒錢媛與丈夫錢鐘書去世之后。
楊絳先生用自己的筆,從一個遙遠的夢開始,再到細細密密的回憶,記下了一家三口曾經(jīng)的幸福時光。
在這個家里,人人都是愛書的。錢鐘書的嗜書成性,是人盡皆知的;而楊絳自己,也常常遨游書海。至于錢媛愛讀書,自然也是被爸爸媽媽影響了。
有人想送些家鄉(xiāng)的特產(chǎn)到他們家里,往往只能先打個電話,然后把特產(chǎn)放在門口。因為這一家三個人,總是在讀書,甚至過年的時候,也是一人占一個角落,埋頭書海當中。
有些時候,錢鐘書與楊絳讀書讀得開心了,就忍不住互相討論書里的內(nèi)容。有一次,兩人討論古詩,聊得熱火朝天,小小的錢媛聽得如癡如醉。
第二天,錢媛要求父親為自己再講解講解古詩詞,不料,錢鐘書卻說,古詩有什么好講的,自己去看就好了。
沒辦法,年紀小小的錢媛只好自己開始了古詩詞的自主學習之旅。只有讀過許多遍還不了解的時候,錢鐘書與楊絳才會為她指點一二。就這樣,錢媛一步步地養(yǎng)成了自學的能力。
哪怕長大以后,她因為生病兩次休學在家,卻因為她強大的自學能力,每當考試的時候,錢媛的成績依然不落人后。
然而,在這個家里,父母卻不僅僅是指點的角色,還是與女兒相伴的好朋友。他們彼此平等,互相尊重。
曾經(jīng)有一次,錢鐘書離開家了很久很久,回家時,小小的錢媛都不認識爸爸了,雙手護住媽媽,讓爸爸“你找你媽媽去,這是我媽媽”。
錢鐘書不但沒有生氣,反而笑著說,你說,是你認識媽媽久,還是我認識媽媽久?錢媛說,我一出生就認識媽媽了,當然是我認識媽媽時間長。
結果,錢鐘書在錢媛耳邊小聲地說了一句話,就此,父女倆就成了好哥們兒。
然而,楊絳永遠都不知道錢鐘書當時說了什么,她那時沒有問過,后來也就沒機會問了。
在失去了丈夫與女兒之后,她知道,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更重要的意義。她不忍心錢鍾書的才華就此散落在世間,無人知曉,于是,她開始整理錢鍾書的遺稿。
她也開始重新創(chuàng)作,記錄自己的生活,用自己的文字記錄下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幸福點滴。她向來冷靜,文風樸素卻頗具溫情。
她筆下一句“我們這個家,很樸素;我們?nèi)齻€人,很單純”,簡簡單單,讓人讀來卻忍不住落淚,感受到老人心里濃烈的情感和對家人濃濃的眷戀。
免責聲明:①凡本站注明“本文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本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(zhuǎn)載、鏈接、轉(zhuǎn)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本站協(xié)議 授權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,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(zhuǎn)載稿,本站轉(zhuǎn)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 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。如轉(zhuǎn)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(nèi)速來電或來函聯(lián)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