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西戴氏教育 來源:互聯(lián)網 時間:2021-05-16 04:51:58 點擊:0次
一個人讀書最初的目的就是求知解惑,而當自己真正做到可以知道的時候,讀史就會上升到另一個層面,就是泛讀,這樣的一個讀書模式并不是棄其糟粕,而是在前期的積累下已經有了辨別的能力,所以讀書的目的也并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,就像那句話說的一樣,當你讀書不再抱有任何目的的時候,你讀的書已經超過你自己了,這和林語堂先生眼中的讀書人非常地貼合,那么他是怎樣來理解這個話題的呢?
在林語堂先生看來,真正的讀書人,不會抱著義務的意識去讀書,不會刻意去讀那些“人人必讀”的書,他們會獨自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讀物。真正的讀書,就像一場婚姻,讀者與書目的相遇,就是一段命中注定、陰陽調和的緣分。
正文:
讀書人和不讀書人最大的差別是什么?
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,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。
那個沒有養(yǎng)成讀書習慣的人,以時間和空間而言,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。
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,刻板的;他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,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(fā)生的事情。他在這個監(jiān)獄里是逃不出去的??墒钱斔闷鹨槐緯臅r候,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;如果那是一本好書,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。
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,帶他到一個不同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,或者對他發(fā)泄一些私人的悔恨,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的學問或生活問題。
一個古代的作家使讀者隨一個久遠的死者交通;當他讀下去的時候,他開始想象那個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,是哪一類的人。
孟子和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都表現(xiàn)過同樣的觀念。一個人在十二小時之中,能夠在一個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時,完全忘懷眼前的現(xiàn)實環(huán)境。
不但如此。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。
縱使那是一本關于現(xiàn)實事情的書,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,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,其間也有不同的地方,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,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人。
所以,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讀物,而不是那種僅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。
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。
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,必然是有選擇性的,屬于個人的。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(wèi)生的吃法,因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。
讀書跟吃東西一樣,“在一人吃來是補品,在他人吃來是毒質。”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,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們一樣。
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,那么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。
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,只有在某時某地,某種環(huán)境,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。
我認為讀書和婚姻一樣,是命運注定的或陰陽注定的。
縱使某一本書,如《圣經》之類,是人人必讀的,讀這種書也有一定的時候。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還沒有達到閱讀一本杰作的程度時,那本杰作只會留下不好的滋味。
一個人發(fā)現(xiàn)他最愛好的作家,乃是他的知識發(fā)展上最重要的事情。
世間確有一些人的心靈是類似的,一個人必須在古今的作家中,尋找一個心靈和他相似的作家。他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讀書的真益處。
一個人必須獨立自主去尋出他的老師來,沒有人知道誰是你最愛好的作家,也許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。這跟一見傾心一樣。
人家不能叫讀者去愛這個作家或那個作家,可是當讀者找到了他所愛好的作家時,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。
關于這種發(fā)現(xiàn)作家的事情,我們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證。有許多學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時代里,相距多年,然而他們思想的方法和他們的情感卻那么相似,使人在一本書里讀到他們的文字時,好象看見自己的肖像一樣。
以中國人的語法說來,我們說這些相似的心靈是同一條靈魂的化身,例如有人說蘇東坡是莊子或陶淵明轉世的,袁中郎是蘇東坡轉世的。
蘇東坡說,當他第一次讀莊子的文章時,他覺得他自從幼年時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著同樣的事情,抱著同樣的觀念。當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詩集里,發(fā)見一個名叫徐文長的同代無名作家時,他由床上跳起,向他的朋友呼叫起來,他的朋友開始拿那本詩集來讀,也叫起來,于是兩人叫復讀,讀復叫,弄得他們的仆人疑惑不解。
伊里奧特(GeorgeEliot)說她第一次讀到盧騷的作品時,好象受了電流的震擊一樣。尼采(Nietzsche)對于叔本華(Schopenhauer)也有同樣的感覺,可是叔本華是一個乖張易怒的老師,而尼采是一個脾氣暴躁的弟子,所以這個弟子后來反叛老師,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只有這種讀書方法,只有這種發(fā)見自己所愛好的作家的讀書方法,才有益處可言。象一個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見傾心一樣,什么都沒有問題了。她的高度,她的臉孔,她的頭發(fā)的顏色,她的聲調,和她的言笑,都是恰到好處的。
一個青年認識這個作家,是不必經他的教師的指導的。這個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;他的風格,他的趣味,他的觀念,他的思想方法,都是恰到好處的。
于是讀者開始把這個作家所寫的東西全都拿來讀了,因為他們之間有一種心靈上的聯(lián)系,所以他把什么東西都吸收進去,毫不費力地消化了。這個作家自會有魔力吸引他,而他也樂自為所吸;過了相當的時候,他自己的聲音相貌,一顰一笑,便漸與那個作家相似。
這么一來,他真的浸潤在他的文學情人的懷抱中,而由這些書籍中獲得他的靈魂的食糧。過了幾年之后,這種魔力消失了,他對這個情人有點感到厭倦,開始尋找一些新的文學情人;到他已經有過三四個情人,而把他們吃掉之后,他自己也成為一個作家了。
有許多讀者永不曾墮入情網,正如許多青年男女只會賣弄風情,而不能鐘情于一個人。
隨便那個作家的作品,他們都可以讀,一切作家的作品,他們都可以讀,他們是不會有甚么成就的。
這么一種讀書藝術的觀念,把那種視讀書為責任或義務的見解完全打破了。在中國,常常有人鼓勵學生“苦學”。
有一個實行苦學的著名學者,有一次在夜間讀書的時候打盹,便拿錐子在股上一刺。又有一個學者在夜間讀書的時候,叫一個丫頭站在他的旁邊,看見他打盹便喚醒他。
這真是荒謬的事情。
如果一個人把書本排在面前,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說話的時候打盹,那么,他應該干脆地上床去睡覺。
把大針刺進小腿或叫丫頭推醒他,對他都沒有一點好處。這么一種人已經失掉一切讀書的趣味了。有價值的學者不知道什么叫做“磨練”,也不知道什么叫做“苦學”。他們只是愛好書籍,情不自禁地一直讀下去。
這個問題解決之后,讀書的時間和地點的問題也可以找到答案。讀書沒有合宜的時間和地點。
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,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讀書。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,他無論在學校內或學校外,都會讀書,無論世界有沒有學校,也都會讀書。他甚至在最優(yōu)良的學校里也可以讀書。
曾國藩在一封家書中,談到他的四弟擬入京讀較好的學校時說:“茍能發(fā)奮自立,則家塾可讀書,即曠野之地,熱鬧之場,亦可讀書,負薪牧豕,皆可讀書。茍不能發(fā)奮自立,則家塾不宜讀書,即清凈之鄉(xiāng),神仙之境,皆不能讀書。”
有些人在要讀書的時候,在書臺前裝腔作勢,埋怨說他們讀不下去,因為房間太冷,板凳太硬,或光線太強。也有些作家埋怨說他們寫不出東西來,因為蚊子太多,稿紙發(fā)光,或馬路上的聲響太嘈雜。
宋代大學者歐陽修說他的好文章都在“三上”得之,即枕上,馬上,和廁上。有一個清代的著名學者顧千里據說在夏天有“裸體讀經”的習慣。在另一方面,一個人不好讀書,那么,一年四季都有不讀書的正當理由:
春天不是讀書天;夏日炎炎最好眠;
等到秋來冬又至,不如等待到來年。
那么,什么是讀書的真藝術呢?簡單的答案就是有那種心情的時候便拿起書來讀。
一個人讀書必須出其自然,才能夠徹底享受讀書的樂趣。他可以拿一本《離騷》或奧瑪開儼(OmarKhayyam,波斯詩人)的作品,牽著他的愛人的手到河邊去讀。
如果天上有可愛的白云,那么,讓他們讀白云而忘掉書本吧,或同時讀書本和白云吧。
免責聲明:①凡本站注明“本文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本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站協(xié)議 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,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 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(lián)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