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西戴氏教育 來源:互聯網 時間:2021-05-30 15:22:19 點擊:1次
其實在歷史上戰(zhàn)爭是很常見的現象,戰(zhàn)爭是諸位英雄們實現宏圖霸業(yè)的良好的首段,這里面也展現出人的狀態(tài)以及智慧等等很多的因素,戰(zhàn)爭的成敗其實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,其實到了最后我們能夠感受到這是人與人之間的斗智斗勇。小編今天為大家整理了關于袁紹和公孫瓚的戰(zhàn)爭的相關情況,希望小編的整理能夠幫助到大家,更多相關資訊,請持續(xù)關注本站。
袁紹與公孫瓚是漢末關東群雄是實力最強的兩人。從實力上說,公孫瓚要勝出一籌,他的軍隊是以善戰(zhàn)聞名天下的幽州兵團,戰(zhàn)斗力堪與涼州兵團相媲美。然而,在與袁紹的戰(zhàn)爭中,公孫瓚沒有占到任何便宜,最后兩人握手言和。
下面我就為大家梳理一下這段史事。
第一,從實力對比上說,公孫瓚占有優(yōu)勢
自從董卓亂政后,關東群雄乘機而起,實力最強的便是袁紹與公孫瓚。公孫瓚對冀州虎視眈眈,當時袁紹剛據有冀州,根基尚不扎實,因此兩人的矛盾不可避免。為了打垮對方,公孫瓚拉袁術助陣,袁紹引劉表為外援,兩大梟雄在戰(zhàn)場上斗勇,在外交上斗智,目的只有一個:致對方于死地。
看上去袁紹勝出的機會很小。
公孫瓚擁有一支能征善戰(zhàn)的軍隊,士兵多來自幽州,堪稱精銳中的精銳,兵力上居于絕對優(yōu)勢;其次,公孫瓚的勢力如日中天,不僅吞并冀州一些郡縣,同時向青州、兗州擴張,可謂春風得意,士氣旺盛。
第二,公孫瓚的弱點在于過于自負
公孫瓚十分自負,因為他有自負的本錢。他鎮(zhèn)守邊關,烏桓等游牧部落聞風喪膽;他以兩萬之眾,力克三十萬黃巾軍,斬首五萬,俘敵七萬,震驚天下。自皇甫嵩后,沒有一個將領的戰(zhàn)績可與公孫瓚相媲美。
然而,過分的自負往往有代價。
在公孫瓚眼中,袁紹是徒有虛名的公子哥。他當上關東盟主,無非出身高貴罷了,并非有真才實學。更重要的是,袁紹壓根兒就沒打過仗,但與董卓的涼州兵團相遇時,袁紹就畏縮不前。
公孫瓚有理由蔑視袁紹,但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正犯一個錯,一個兵家大忌??梢栽趹?zhàn)略上藐視敵人,但在戰(zhàn)術上必須重視敵人。戰(zhàn)斗沒有結束,任何掉以輕心的行為,勢必都要付出代價。
第三,界橋之戰(zhàn),袁紹保住冀州
初平三年(192年),公孫瓚出動三萬精兵,殺氣騰騰地進抵界橋(河北清河東)。袁紹不肯示弱,率軍迎戰(zhàn)。
袁紹打從占據冀州后,他收編韓馥舊部,招兵買馬,擴充實力。從兵力上看,袁紹與公孫瓚尚有差距。兵力居于劣勢的袁紹充分利用公孫瓚的弱點,巧施妙計。他以勇將麹義率八百名步兵迎戰(zhàn)公孫瓚的數千騎兵,暗中在左右兩翼埋伏一千弓箭手。公孫瓚沒把袁紹放眼里,他的騎兵陷入埋伏,結果損失慘重,損失一千余人,騎兵指揮官嚴綱陣亡。
首戰(zhàn)告捷后,袁紹軍士氣大漲,全線反攻,公孫瓚的幽州兵團被打懵了,全線崩潰。公孫瓚雖驍勇,卻無法阻止士兵的逃跑。袁紹奮起直追,追了二十里。公孫瓚狼狽不堪,心里還不服氣,收拾殘軍,勒馬與麹義再戰(zhàn)。麹義再次大破敵軍,搶下公孫瓚軍隊的大旗。
此役成為袁紹興衰成敗的關鍵一戰(zhàn),袁紹保住了冀州。
第四,再戰(zhàn)青州,雙方握手言和
界橋之戰(zhàn)后幾個月,公孫瓚又一次發(fā)兵攻打袁紹。雙方在龍湊(今山東平原縣境內)遭遇,公孫瓚再嘗敗績,只得悻悻地退回幽州。
袁紹得寸進尺,把目光投向公孫瓚實控的青州。在此之前,公孫瓚任命部將田楷為青州刺史,袁紹拒不承認,他任命自己的兒子袁譚為青州刺史。一個州出現兩個刺史,雙方打得昏天暗地,誰都無法取勝。
這場戰(zhàn)爭漫長而沉悶,持續(xù)了一年多,無論是袁譚還是田楷,都打得筋疲力竭,雙方士兵們忍饑挨餓。田楷試圖發(fā)動一次大規(guī)模的攻勢,把冀州兵團趕出去,最終功虧一簣,雙方維持僵持局面。
這個時候,朝廷來人了。太仆趙歧奉旨前往關東,安撫諸軍。趙歧的到來,為雙方體面結束戰(zhàn)爭提供一個借口,公孫瓚與袁紹乘機握手言和。
青州地盤如何劃分呢?兩人索性采取聯姻的方式,結為兒女親家,各自退兵三舍。
因此,袁紹與公孫瓚之戰(zhàn),實際上并沒有誰是真正的勝利者。
免責聲明:①凡本站注明“本文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本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站協(xié)議 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,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 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