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西戴氏教育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時間:2021-07-07 18:05:57 點擊:5次
閱讀題是高考語文必考的題型之一,也是考生失分較多的一個題型。平常備考復(fù)習的過程中大家要養(yǎng)成做練習題的習慣,下面秦學教育為大家?guī)砀呖嘉膶W類文選肖復(fù)興《水袖之痛》閱讀練習及答案,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做這些練習題。
水袖之痛
肖復(fù)興
胡文閣是梅葆玖的徒弟,近幾年名聲漸起。作為梅派碩果僅存的男旦演員,胡文閣的聲名無疑沾了梅派的光。當然,他自己很努力,唱得確實不錯。六年前,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,是在長安劇院,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《御碑亭》。坦率地講,說韻味,他還欠火候,和師傅有距離;單說聲音,他要比師傅更亮也更好聽,畢竟他正當年。
其實,我對胡文閣的興趣,不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聲名和功力,還因為聽他講了自己的一件往事。
20世紀80年代,他還不到20歲,在西安唱秦腔小生,卻癡迷京戲,癡迷梅派青衣,便私下向名師李德富先生學藝。青衣的唱腔當然重要,水袖卻也是必須苦練的功夫。四大名旦中,水袖舞得好的,當數(shù)梅、程二位。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兒,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長,載歌載舞;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,風情萬種。那時候,不到20歲的胡文閣癡迷水袖,但和老師學舞水袖,需要自己買一匹七尺長的杭紡做水袖。這一匹七尺長的杭紡,當時需要22元,正好是他一個月的工資。為了學舞水袖,花上一個月的工資, 也是值得的。但關(guān)鍵問題是,那時候, 胡文閣的母親正在病重之中——他很想在母親很可能是一輩子后一個生日的時候,給母親買上一件生日禮物。但是,他已經(jīng)沒有錢給母親買生日禮物了。在水袖和生日禮物兩者之間,他買了七尺杭紡做了水袖。他想得很簡單——年輕人,誰都是這樣,把很多事情想得簡單了——下個月發(fā)了工資之后,再給母親買件生日禮物。在母親的病床前,他把自己的想法對母親說了。已經(jīng)不能講話的母親嘶啞著嗓子,“呃呃”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。然而,無情的病魔沒有給胡文閣補上母親生日禮物的機會。母親去世了,他才明白,世上有的東西是補不上的,就如同落到地上的葉子,再也無法如鳥一樣重新飛上枝頭。
30多年過去了,秦學,直到現(xiàn)在,胡文閣都非常后悔。水袖,成為他的心頭之痛,是扎在他心上的一根永遠拔不出來的刺。
胡文閣坦白道出自己的心頭之痛,輔導(dǎo),讓我感動。
我們也常常會面臨類似的事情。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,事業(yè)、愛情、婚姻、子女……我們覺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。即使在母親病重的時刻,胡文閣還覺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。
都說人年輕時不懂愛情,其實,年輕時是不懂親情。愛情,總還要去追求,親情只要伸手接著就是,那么輕而易舉。問題是,胡文閣還敢于面對自己年輕時的淺薄,坦陳內(nèi)疚——多少孩子吃涼不管酸,并沒有覺得自己有什么對不起父母的地方,沒有什么心痛之感,而是將那一根刺當成繡花針,為自己繡出美麗的圖畫。
想起我的父母,我常常會涌出無比慚愧的心情,因為在我年輕的時候,一樣覺得自己的事情才是重要的,父母總是被放在了后面。記得當初母親從平房搬進新樓之后,已年過80,腿腳不利索,我生怕她下樓不小心會摔倒,便不讓她下樓。母親去世之前,一直想下樓看看家前面新建起來的元大都公園,總是興致很高地對我說: “聽說那里種了好多月季花!”正是伏里天,我對她說:“天涼快點兒再去吧。”誰想,沒等到天涼快,母親突然走了。那時候,總以為父母可以長生不老地永遠陪伴著我們。我們就像螞蟥一樣,趴在父母的身上,理所當然地吸吮著他們身上的血。
我不知道,如今的胡文閣站在舞臺上舞動水袖的時候,會不會在一瞬間想起母親。不知道為什么,自從聽到他講述自己這件30多年前的往事之后,無論是在舞臺上,還是在電視里,再看到他舞動水袖的時候,我總有些走神,忍不住想起他的母親,也想起我的母親。
1、 下列對文本相關(guān)內(nèi)容和藝術(shù)特色的分析鑒賞,不正確的一項是(3分)
A.文章開篇寫胡文閣作為梅派男旦的聲名和功力,南寧輔導(dǎo)班,目的是為下文寫他的心頭之痛做鋪墊。
B.胡文閣決定先買水袖再給母親買生日禮物,主要原因就是他覺得親情容易得到,所以可以暫時不必在乎。
免責聲明:①凡本站注明“本文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(quán)均屬本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、鏈接、轉(zhuǎn)貼或以其他方式復(fù)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本站協(xié)議 授權(quán)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,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(zhuǎn)載稿,本站轉(zhuǎn)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 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。如轉(zhuǎn)載稿涉及版權(quán)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(nèi)速來電或來函聯(lián)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