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西戴氏教育 來源:互聯(lián)網(wǎng) 時間:2021-04-07 04:14:12 點擊:13次
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“格竹”的經(jīng)典故事,小編也是透過王陽明的故事了解“宋明理學”,真正了解了諸子百家的智慧,著實領(lǐng)略了百家爭鳴的風采。但是對于“格物致知”的經(jīng)典含義,很多人都只是很片面的從教材書本上理解認知,而這些其實對于“格物致知”的解釋并不完全。那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解讀這個詞的真正含義!
但凡了解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人,都知道一個詞叫“格物致知”。
注意,“格物”不是研究事物外在的道理!
“格物”一詞出自《大學》,原文是:“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齊家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。”
這句話是什么意思?翻譯過來就是,想要獲得知識,就要研究事物的原理。知道了事物的原理,你的意念才能誠實。意念誠實了,你才能心正,心正了,你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(yǎng)。自身修養(yǎng)提高了,你就能整頓好家庭,整頓好家庭你才能治理好國家,治理好國家了,你就能讓天下太平。
現(xiàn)在,我們很多人根據(jù)這句話加以發(fā)揮,說:“你看,我們的祖先也強調(diào)要讓我們研究事物的原理。這其實是一種科學的思想啊!”
你要是這么認為這句話,那可是大錯特錯了。
我們來看看“格物”究竟在歷史上是怎么解釋的。對這一詞解釋的集大成者,對后世影響最深的人應(yīng)該算是朱熹。
宋明理學的“格物”其實是磨練自己的心志
但朱熹的格物思想,其實來自于程頤。程頤曾經(jīng)解釋:
格猶窮也,物猶理也。猶曰窮其理而已矣。窮其理,然后足以致知。欲思格物,則固已近于道矣,以收其心而不放也。
格的意思是窮盡,物其實就是事物的道理。所謂“格物”其實就是研究事物的道理。注意后面的話!研究事物的道理,不是說讓你研究機器是怎么運轉(zhuǎn)的,太陽為什么從東邊升起,而是“以收其心而不放也”。也就是說,研究的其實是如何讓自己的心不向外攀緣(借用一個佛教的詞語,宋明理學一方面反對佛老,一方面又偷用其中的概念,我們要多加注意)。
錢穆
錢穆認為,程頤的意思是要通過格物來達成“敬之功夫”。程頤后來還說,你要了解了萬物之理,你就自然有“豁然有覺處”。也就是豁然開朗的意思。
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來,程頤的意思其實是通過格外物來磨練自己的心智。
后來,朱熹將這一思想發(fā)揚光大。
朱熹說:“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,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。惟于理有未窮,故其知有不盡也。……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貫通焉,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,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”。
這句話其實在解釋一個困惑,就是世界上有那么多事物,你把一個研究透徹了,你就能體會到世界上的普遍真理么?朱熹給出的既是是,天下雖然理有很多,但是只要你研究多了,你終有一天會發(fā)現(xiàn)所有事物的普遍真理。因為天下的事情,“千頭萬緒,終歸一理”。
有人于是說,這不是典型的“唯心主義”么。沒錯,宋明理學的確是“唯心主義”。但是,這個唯心主義,可不是自我欺騙!
如何通過“格物”來讓自己孝順
宋明理學是希望通過研究外物,來改善自己的內(nèi)心。其實,朱熹所謂的格物,其實是要我們了解人類所要遵奉的道德品行,其實朱熹的“格物”是倫理學意涵上的。
朱熹告訴我們,格物要從“本領(lǐng)上理會”,這個本領(lǐng)就是本質(zhì)。
那怎么通過格物來領(lǐng)會人的道德品行呢?朱熹為我們舉了例子。朱熹說(這里不援引原文了),比如我們都知道,小輩要孝順父母,父母要對自己的孩子慈愛。
可是,為什么要孝順父母,父母為什么要對我慈愛呢?我們大部分人其實并不知道,很多人其實只是一種習慣性的孝,因為看到別人對父母孝,自己就覺得應(yīng)該也對父母孝。如果自己不對父母孝,那么就會被別人痛罵。
其實,這樣的約束力有時候會變得非常微弱。比如,我們知道一句話叫“久病床前無孝子”。前一陣子我還看到一個視頻,一個老人因為得了老年癡呆,已經(jīng)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排泄。經(jīng)常是排泄之后,將褲子弄臟。照顧他的兒子終于有一天大怒,不停的打他的父親。
老人被兒子打傷的新聞
后來記者采訪他,他說,你們無法體會幾年來,每天都要不停的給他換褲子。因為照顧父親,自己的工作都丟了。一家子生活得特別艱難。這個兒子,還覺得自己有理,覺得自己不是不孝,而是沒辦法再孝順下去了。這時候,其實這個兒子的孝只是一種外在的約束,而不是內(nèi)心真的特別認同這個孝。
朱熹其實告訴我們,孝要從內(nèi)心建立起來。那么怎么建立呢?就需要格物。格什么?我們且看:
如宣王因見牛發(fā)不忍之心,便就此擴充,直到無一物不被其澤,方定致與格,只是推致窮格到盡處。凡人各有個見識,不可謂他全不知,如孩提之童知愛其親,長知敬其兄,以至善惡是非之際,亦甚分曉。但不推致充廣,故其見識終只如此。
朱熹引用了《孟子》里面的一個故事,齊宣王見到一個傭人牽著牛要去屠殺,齊宣王就動了惻隱之心,覺得這太殘忍了。朱熹告訴我們,每個人其實都有不忍之心。我們要通過這一點,去不斷的擴大。你看到一頭牛,不忍他被殺,那么你就應(yīng)該意識到,你連一頭牛都舍不得,那是因為它也是一條生命。那么,每個生命的成長,其實都要被別的生命呵護。就如同一個孩子,他之所以能夠長大,都是父母的愛,或者兄長的照顧所促成的。所以,你要愛自己的父母,要對他們孝。
這其實就是朱熹所說的,“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貫通焉,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,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”。
所以,朱熹的“格物”其實就是明此心,讓自己的心獲得倫理上刻骨的真知。用西方哲學家康德的話說,就是出現(xiàn)一種“道德律”,讓它內(nèi)在的約束你。
至于我們現(xiàn)在很多人曲解的格物其實是科學的研究器物的道理,根本就沒有出現(xiàn)。按照馮友蘭的說法,我們中國哲學壓根就沒有出現(xiàn)認識論。
免責聲明:①凡本站注明“本文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(quán)均屬本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、鏈接、轉(zhuǎn)貼或以其他方式復(fù)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本站協(xié)議 授權(quán)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廣西戴氏教育”,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。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(zhuǎn)載稿,本站轉(zhuǎn)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 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。如轉(zhuǎn)載稿涉及版權(quán)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(nèi)速來電或來函聯(lián)系。